當人們越來越迷信精細的時候,不妨回過頭來尋找粗獷的美麗。我國的紫砂壺工藝師范建君先生追尋幾千年的歷史文明,在紫砂壺的研究與創作上以他獨特的見解加上多年的研究,帶給我們不一樣的粗砂紫砂壺的世界。 說起紫砂壺的制作,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。為了探索紫砂壺在制作中的悠久歷史文化,筆者特意采訪了范建君先生。范建君先生1971年生于江蘇宜興丁蜀鎮,自幼受前輩壺藝名家范大生的影響,喜習書畫和壺藝,練就扎實而精制的制壺工藝,對四方壺的裝飾更有韻味。2007年又被北京紫砂藝術館聘為工藝美術師。在先后巡展的過程中,有多件作品曾獲獎,《四方抽角》壺獲全國工藝禮品展金獎、《蟠桃》壺榮獲首屆中國河北工藝師壺展金獎。其作品被載入《陶魂》、《世界藝術家》等書刊雜志。今天,范先生將帶領筆者和大家一起走進紫砂壺制作的神秘世界。 源于生活的創作,樸素雅致的風格 “源于生活”,是紫砂壺創作設計的首要要義。在設計的過程中,我們可以借鑒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、魚蟲鳥獸,展開創意設計,如壺身淺塑波浪,波浪中龍伸出首部,龍尾卷成壺把的“魚化龍壺”,造型以仿真象生類風卷錦葵為形的“風卷葵壺”;也可以借鑒生活中的幾何圖形,展開聯想設計,如壺鈕,壺蓋,身壺,由小中大三個順序排列的球體組成的“掇球壺”;也可以根據生活器皿,進行相似設計,如“石瓢壺”;更可以模仿人物造型或器官,進行延伸設計,如“西施壺”。 在紫砂壺上,一般充分利用紫砂泥料所固有的肌理質感,不輕易附加裝飾,以樸素雅致為主,這是紫砂壺裝飾效果的主要特點。相當一部分產品,僅在形體的口、肩、腹、足等部位,用各種線型來加強造型的裝飾性。有些產品即使施以局部的雕飾,也是本著花素相宜的原則,按照不同器型,以簡潔的傳統字畫或紋樣,刻畫出虛實相關的圖案,這種很有分寸的裝飾手法,把實用與美觀巧妙地結合起來,具有含蓄而提神醒目的藝術表現力。 內外兼修的審美感受 紫砂壺的審美功能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和實踐,并產生了不同的設計思潮和風格,有的向往大自然,產品設計返樸歸真,有的追求現代節奏,產品設計多用除造型明快外,在泥料的運用上多用暖色調;有的設計思想強調保留傳統材料的本色,多用調砂來表現過去。但總的來說,大多強調天然材料質感的設計的運用。再就是泥料的運用和造型,要充分表達出產品的個性。正如一個人的儀表首先要注意如何表現他的內在氣質和外在的個性,一把壺的造型首先考慮的是如何突出材料的質感。表現產品的材質美。所謂質感受,是人們通過對產品的光澤、肌理、輕重、濕潤、糙滑、軟硬的性能狀態進行把握的感受,并由此產生的一種對其所用材質的特征的直觀把握和審美感受。 繼承傳統,開拓創新 對于從事紫砂壺藝術創作人來說,首要的任務是要繼承傳統,因為只有通過對紫砂傳統的很好把握,才能不斷地汲取古人技法的特色和優點,并加以臨摹學習,不斷地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去,才能創作出優秀且富有生命力的作品。紫砂壺的搓、拍、打、刮、接、光等傳統成形技法,同中華民族文化意識審美觀念的藝術造型有機結合,造就了宜興紫砂文化的文明。紫砂作為傳統工藝品,有著根深蒂固的民族藝術根基,有著前輩們豐富知識和經驗積累,正是由于一代代紫砂藝人的傳承創新,才能得到紫砂壺的日趨完善,雖古猶新,才能得到輝煌的今天。 作為紫砂壺工藝師,應該不斷開拓自己的創作視野,不斷實踐和思考,和時代互相結合,不斷學習和研究傳統文化,了解和應用相關藝術門類的科學技術,大膽嘗試新技術,新工藝和表現手法,不斷積累經驗,努力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和綜合素質,在傳承和創新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個人藝術風格,創作出優秀的紫砂藝術品,開辟出一條紫砂藝術發展的新路。 紫砂壺,從雛形起步的偏重于實用性形態,至目前成為“藝術晚輩”后側重于實用性與藝術性兼容并蓄的形態,這體現的是一種生活化的傳承,體現的是一種藝術化的靈動。而能將生活與藝術之結合進行設計,為紫砂壺的創作之魂,更是紫砂壺的價值之所在。 今天的宜興紫砂已經發展到了百花齊放、百家爭鳴的時期,傳統的、現代的,新潮流、新時尚都在同一舞臺上爭奇斗艷,人們也根據各自不同的審美觀點審視著作品的價值觀念。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,尋求創新成為我國紫砂壺工藝師們所追求的。 應該明白,精細的砂泥在外觀造型和表達工藝技術上是可取的,但對茶性的發揮卻是不利。你看古代的壺,絕沒有細砂的,不但砂粗,做工也粗。一些優秀的作品追求的是壺的造型意趣,壺身上的字顯示書法功底并與造型相映成趣,就是用來泡什么茶也要統一在一個范圍內,這才是茶的文化,才是茶人修養的表現。 調得好的粗砂壺甚至在不滲水的要求下,隔著壺壁可聞到茶香。所以粗砂壺和粗拙的造型有它特別的美感。日本的武士碗,韓國的素燒釉燒的茶具,往往追求粗獷大氣甚至特意扭曲造型來體現個性,或者在上釉后,任意撒上一把沙子,造成持碗時手心中的刺痛感。這種與纖細光滑的茶碗有著從外到內迥然不同的風格,再配上相應的粗或細的不同茶葉,一種營造的品茶意境就出來了。在紫砂的世界里尋找粗獷的美麗,別有一番韻味。 |